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品牌哪家油耗低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汽车品牌哪家油耗低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省油车排行第五名:宝来
宝来也算得上是一款經典车型,精准定位比速腾稍低,但针对家庭用而言,更加不张扬的外型,舒服的室内空间,都早已达到出行要求,并且性价比高高些一些。1.4TSI全自动舒适真正买车人油耗为7.26L/100km,也不算太高。
省油车排行第四名:昂克赛拉
昂克赛拉能够算是这一档次之中更为好看的车型之一,外型使用了马自达汽车魂动设计方案,极其健身运动,而车内饰造型设计也较为健身运动,做工较之前的马自达车主拥有非常大的提高。
其最大的的优势或是在掌控感上边,操纵性能出现异常优异。依据“小熊宝宝油耗”表明,其1.5L全自动舒适真正油耗仅为7.1L/100km,算得上非常低的一个水准了,来看这也是归功于马自达汽车创驰蓝天科研开发出去的出色汽车发动机了。
题主选择没错,德威的性价比要比康机高的,而且德威系列四气门发动机在中小缸径这领域,品质也不赖,算是比较领先了,521严查“大吨小标”以后,对轻卡的要求更多了,没记错的话德威的轻量化减了20-40公斤不等,再加上车上底盘各零部件的减重,总体相当于可以多100多公斤的载重,对咱们卡车司机来说很值得买。
另外德威长换油技术也做的比较成熟,百公里油耗11,12个,一年就能回本。总体来说,个人感觉选德威比较好。
奇瑞更好。
在中国的传统汽车产业中,奇瑞的技术储备应该是首当其冲,在发动机和变速箱方面都有不少技术成果。奇瑞的发动机,1.5t电喷功率,扭矩不算出众,但也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关键是匹配的变速箱cvt,双离合自己设计或者奇瑞参与度高,匹配度高。1.6t的性能参数非常亮眼,热效率可以达到37%,可以说在同级别发动机中处于非常优秀的水平。而且,现在奇瑞拥有一整套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关于车辆的油耗,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如果车主想要最低的油耗,这不可能找到,毕竟车辆的油耗技术在不断发展,汽车车型在不断更新,每推出一款新车型,其实际油耗值都会有一定程度降低,也但“汽车概况”可以给您提供一些挑选低油耗较低车辆的具体办法。
汽车油耗与发动机排量、变速器类型、车身重量、车辆类型、车辆轮胎等息息相关。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样的汽车品牌,发动机排量越小,油耗越低,并且同排量发动机,涡轮增压发动机相比于自吸油耗更低一些;对于变速器而言,其对油耗低的影响是,CVT>DCT>MT>AT;对于车辆重量来说,肯定是车辆越轻,车辆对应的惯量越小,车辆在急加速或急减速的时候,其油耗值也更低一些;对于车辆类型来说,肯定是轿车阻力小于SUV,轿车油耗也更低一些;轮胎类型对车辆油耗影响也是异常显著,轮胎越宽,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越大,轮胎滑磨阻力也更大一些。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现在的汽车又有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混动车,纯电动车。如果说是省油,肯定是纯电动车更加省油,毕竟纯电动车不烧油,油耗为零,但是纯电动车稳定性并不高,电池续航里程不足,车辆问题较多;不过,现在卖的比较火的低油耗的车辆就是混动车,其中以丰田、本田最具代表性,比如丰田卡罗拉、雷凌、凯美瑞,本田的CRV、雅阁等车辆。
其实就现在汽车技术而言,还是燃油车更加靠谱一些,并且大部分车主也是择优选择燃油车,如果车主想从油耗角度考虑购买车辆,“汽车概况”给大家推荐日韩系车辆,像韩系车K2、悦纳等车型,都是小排量车型,油耗超低,很多车主都开出了四点几的油耗,还有威驰1.3L CVT动力系统车辆,这款车油耗值也很低,车主可以考虑看一下。
如果感兴趣,欢迎关注“汽车概况”!
影响车辆油耗高低的因素有很多,除个人的驾驶风格会造成油耗的差别较大外,车辆本身的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车身重量、车身风阻系数、轮胎的宽度和花纹,这方面合资品牌的主流车型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案,差别不大。
下面针对楼主的提问推荐几款车型,以供参考:
丰田卡罗拉双擎,1.8L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不插电混动,综合油耗4.7升左右,油耗是同级别最低的,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因为多了一套混动系统,它的价格较同级别肯定会贵一些,而且因为电池的寿命问题,车辆贬值会比较快,5年以后的残值可能会比同级别低很多。
日产轩逸,1.6L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CVT变速箱,综合油耗6.5升左右,空间大、日产大沙发!
大众朗逸,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匹配6AT变速箱,综合油耗6.5升左右,颜值高、空间大、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合AT变速箱稳定耐用、后期保值率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品牌哪家油耗低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品牌哪家油耗低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3xqt.com/post/7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