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能源汽车品牌亏损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新能源汽车品牌亏损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风口,各大企业和投资人前期会不断的烧钱,根据国内的政策来看,或许未来新能源汽车企业还会继续加码,【2035年碳中和饱和】还有2030年停产燃油汽车来看,这些都是定向的目标,所以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们,还会继续做攻坚战,谁能熬下去,谁能用时间换空间,用时间去打广告,未来就有可能成为佼佼者之一,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要说亏损
细算下来
特斯拉肯定也是亏损
现在特斯拉为了盈利
下游厂家为了以后的市场
也必须接受亏损现实
所以特斯拉要做到真正的盈利
旅途还非常非常漫长
谢邀!
从骗补到退坡,从小基数暴增幅(动辄上百百分比)到中基数大增幅(大小百分之几十)。
摸着石头过河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可能越来越清晰。
但是,此前的投入和投资几乎就是***,包括电机和电池,顺便造出几支神股和股神。
在而核心技术和龙头品牌方面并没有多少真家伙可以掏出来比划比划的。强悍的就是产能和一笔笔命运未卜的投资。
这样的现状也从某个角度说明了这些企业的运营现状。
退潮了,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前期研发生产投入大,销量虽然火爆但是相对燃油车还是低得很!投入产出比低!大部分国人对电动汽车还是有顾虑!各厂家平台还没共享,比亚迪的e平台共享是个好的开始,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共享与普及!
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品牌真是太多了,但是,真正有产业链和能自主生产的并不多。除了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大厂还能自己生产一部分零件以外,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就像是乐高玩具一样,全凭东拼西凑来组装,成本是不可能下降的。不过,国内的政策好,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基本上市场的售价可以保持在能适应市场消费的状态。但是,即使是大量的补贴和较高的售价,很多车企还是处于亏损状态。奇怪的是资金从来没有断过,可以看出电动汽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电动汽车的生态链远远不止目前发展的现在,不是亏钱的问题,而是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 理想新兴电动汽车三巨头的财报显示,首先是原材料成本。其中,电池的成本是迄今为止最多的,约占整车总成本的40%。电池原材料锂、钴、镍等稀有金属依赖进口,成本波动最大。此外,芯片紧缺问题严重,车载半导体厂商芯光科技董事长张强曾表示,“中国汽车产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芯片份额不到5%,其次是开发成本。
2019年,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在过去十年中花费了 200 亿美元用于研发。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根据中国三大新兴电动汽车公司的财报,2022年上半年的开发成本分别为39.1亿元和小鹏24.9亿元,理想为29.1亿元,分别占销售额的19.4%、16.7%和15.4%。为 9%。事实证明,电动汽车制造需要大量资金。
电动汽车目前的状况是,还没有等到盈利,后面的需要的预算开支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资金了。最简单的,买的电动汽车越多,需要建立的充电站就越多,管理团队的人也需要更多。还有理想的换电站,需要的资金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也不能说亏损,只是目前还是持续打造电动汽车的生态链。
就是卖到100万,也有可能亏损,问题主要出在电池的价格和车辆的研发上
目前电池占整车成本的四到六成,电池价格下不来,整车的成本相比燃油车就会高高在上
新能源是这几年新出来的产物,就像一个家庭才开始有了娃,孩子才四五岁,肯定是不能出去搬砖或者拉活挣钱,同时也是主要投资时期,回报来的有些慢了些。
无论任何产品都是遵循大数法则,只有量到达一定程度才会把成本降下来。新能源还在发展出期,销量少会慢慢逐步改观的
感谢头条官方账号邀请!
新能源汽车持续火爆,有车企却亏损,钱被谁转走了?这个问题很复杂呀,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有个共性,言简意赅说说。
1、新能源车企都有自己的研发费用,高昂的研发费用被“研发实验”赚走了。
2、销量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被“资金占用费”赚走了。
3、如果是***购动力电池,如是三元里动力电池,商家围绕电池的能量密度、锂枝晶、循环次数、安全等等研发,制造商费用投入巨大,必然源头***购成本受销量因素决定着***购成本高,被供货商赚走了。
4、供货商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因素,整车FOTA升级配套设施件品质局限决定着车辆价格。销量越低越赔钱,钱被“市场偷走”了。
5、自动驾驶***集成技术的反复实验,造成了成本增高。这个被谁赚走了呢?
图片来源笔者手机截屏于懂车帝原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亏损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能源汽车品牌亏损吗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3xqt.com/post/78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