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侯区汽车内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武侯区汽车内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扩展资料: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南京为钟山)。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基
是的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没有用,不是我说的,唐朝名臣魏征说的。魏征在写《隋书.贺若弼传》总结了,“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说的就是贺若弼因言行不当而身死,其实,魏征已经说的很客气了。
(对贺若弼有精确评价的魏征)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是北周时期的名将,因为口出怨言,被宇文护逼令***。临终时,用锥子刺子贺若弼的舌头直到出血,就是要告诫他引以为戒,少言寡语。
(隋朝名将贺若弼)
贺若弼长大后,武勇著称,南征北战,最大的功劳就是攻破陈军,帮助隋朝一统。可惜陈后主被韩擒虎先抓走了,于是就和韩擒虎争功“***”。这时,贺若弼早就忘了父亲的叮嘱了。
历史是何其相似,贺若弼开始自大起来,常常口出怨言,骂高颎,杨素,因此丢了官职甚至被下狱。后来隋文帝还是心软了,给他复了职。然而贺若弼依然不改他的自大,到了隋炀帝即位,就以“诽谤朝政”把他诛杀了。
贺若弼最后还是因为言语而丢了性命,所以“锥舌刺血”对他没有作用,也辜负他的父亲贺若敦的教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3xqt.com/post/80706.html